沁州文庙位于城西南隅,坐北向南,与城外笔峰山遥遥相对,规模宏大,占地9400平米。文庙建筑群以太和元气牌楼、棂星门、泮池、戟门、先师殿(大成殿)、崇圣祠为中轴,呈三进格局,东西庑房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忠孝祠、神厨等建筑分列左右。太和元气牌楼东西建有德侔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,东西下马碑,南为三大照壁。
文庙结构严谨,气势恢弘,庙祀先圣先贤,历代十分重视,为上党地区第一圣人庙堂。《沁州志》载,文庙在州治西儒林街(兴文街),元以前不可考,明洪武三年(1370),知州陈大本重建。之后,历任州吏、绅宦增修达数十次,仅康熙朝就兴修达12次之多,倡捐者中有历任知州、学正、大学士吴王典及后人。
沁州文庙不仅规模大,而且格次高。在先师殿前,悬御书“万世师表”、“生民末有”、“与无地参”三匾额,戟门中设御制至圣先师赞碑,御制四配赞碑。在正殿东西庑、崇圣祠、名宦祠、乡贤祠中设各种祭器,笾、豆、簋、爵、尊二千多件。而县学宫礼乐明备,祀典至巨,时举八佾舞乐,清歌雅奏。王省山在《文庙重举佾舞恭纪》一诗中,详细记载了道光年间沁州文庙举雅乐祀典的盛况:
壬辰二月丁巳,恪修祀事,俎豆既陈,箫管备举,羽龠钟镛聿新,环桥之耳目虽未敢拟金声玉振之盛,而升歌间歌肃肃雍雍,庶可想见圣德之形容矣。
今各地文庙大多不存,沁州文庙尚存戟门及古柏数株,以及后续古建数间,并移御书楼于其前,宜加以修复,殊为三晋之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