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。四周田园广阔,土岭突兀,涅水河环绕寺院而过,景色宜人。该院座北向南,该寺座北向南,为两进院布局。中轴线上前有山门,中为过殿(俗称前殿),后为献殿、正殿,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。前殿面阔三间,进深二间,悬山顶。卷棚式献殿,三开间面宽,一间进深,平面呈条形状。圆形木柱顶立,斗拱支檐,布瓦覆盖,博风、勾栏装饰华丽,为清代晚期所重建之物。正殿位居献殿之后,面阔三间,六架檐屋,悬山式屋顶。柱头斗拱五铺作双昂,敦厚肥硕。前檐木柱粗壮挺拔,均有卷杀,柱升起与侧角度均多明显,阑额、普柏枋制作规整。寺内现存金、元、明、清重修碑4通,惟金代贞佑二年(亚214)赐额重修碑较为珍贵。碑为青石质,通高2.7米,龟形碑座,碑身光洁如镜,碑首呈半圆形,碑额为双龙绞体戏珠,刻工精细,立体感较强。碑文记叙了赐额及重修寺院之详情,为沁州碑刻第一品,堪称“四绝碑”。
在洪教院西北200米处,保存着一座观音阁,俗称水阁凉亭。一池清泉昼夜萦回,清澈见底。池内游鱼嬉戏,历历可数。泉水冬暖夏凉,饮用甘甜。水池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,正方形池墁由52根望柱、栏杆围就,中间镶嵌着栏板,精雕细刻,图案精美。砖、石、木结构的观音阁,座落在深插水中的12根石柱之上,每面回柱三门,隔扇花菱,玲珑剔透。斗拱支檐,方额穿插,飞檐凌空,古朴典雅。屋顶单檐歇山式,筒瓦覆盖,脊兽皆备,给人以曲线柔和的飘逸美感。观音水阁内保存着观音、文殊、普贤三大士和十八罗汉的彩塑,个个形象生动,造型各异。梁架及其他构件上“观音救八难”、“太子游四门”等壁画,色彩庄重,勾勒传神。古色古香的建筑形制与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,使洪教院这处佛教古刹平添了几分姿色。